[刘远桢老师] 做中行,行中思

  • 2002-03-22
  • 网管同学教传组
  那天晚上九点多离开所长室,看着研究室里的几位同学正在看书、上网,让我不禁想起,来到教育传播科技研究所担任所长已经快要满一年了,到底自己给了这群当初满怀热情来到所上的同学什么?新生座谈会中,同学们说出对自己的期许,也说出了对所上的期许,彷彿是昨天才发生的事。当我迷失在回忆之中的时候,传来同 学们爽朗的笑声,我想选择这里,是不缺快乐学习的,而我也快乐的踏上归途。

  我想跟同学分享一下我对「人文与科技」的看法。趋势大师约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曾呼吁各界人士正视高科技所带来的冲击,共同找出解决办法,帮助人们在科技与人文之间取得平衡,不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亦能够避免 科技的危害。究竟科技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科技如何影响人们与社会?奈思比在演讲中指出,所谓高思维(high tough)就是指人性,他认为廿一世纪最重要的问题是探求人生的意义,厘清科技与人的关系。他最后以达尔文的一段自白与现场观众分享:「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一定会规定自己每天或每周读一首诗或听听音乐,因为丧失了这些品味,人生也失去乐趣。」 

  最近所上的留言版上兴起一股本所的定位是重科技或人文的对话,这让我有些惊讶,因为就我的想法,科技与人文似乎不是一个应该被如此争论的问题,套句一 般讨论科技应用的文章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役物,而不役于物」,科技一向只是为人所思所用(而不是人被科技所用),何以担心科技变成洪水猛兽而侵害到个 人?

  科技与人文从来就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我们也不必在二者之间作出绝对的选择;如同本所名称所揭示的「教育、传播与科技」,不正是整合了科技与人文吗?但是科 技 与人文之间要如何结合,坊间本就存在太多诸如「科技与人文对话」的论述,我不在此赘言,但是我要强调的是,科技与人文必须落实的实践的层次,必须要「从做 中行,从行中思」,不是用说的就足够的。所以我们都没有必要窄化自身的思维,而是转化我们的想法,不但思考,而且也要实践。不论是科技或人文,原本就没有 孰轻孰重的问题,症结都在于人的观点。

  同样的,本所的学生都在这个环境受到科技与人文的激荡,如何结合在于师生们的创意。教育传播与科技所的师长们在这块园地架起了科技与人文的鹰架,让同学们在 这里快乐的学习成长,但是我们也必须让同学们的科技与人文的养分能够均衡,如果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营养失调或不足的情况,身为教育园丁的师长们就有扶 正的必要。如果一株一开始就厌恶科技的幼苗,又如何能在科技环境中快乐成长?如果一株对科技在先天体质上就不良的幼苗,又如何能够和其他幼苗共同学习,接 受科技与人文的阳光洗礼(而不被其他幼苗的枝叶给挡了阳光)?

  科技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如何自不待言,但也并不表示重了科技就得轻忽人文,当你认同了「教育、传播与科技」这个名称,也就表示你对这三个领域都表关注 (而不是只看到单一的「教育」、「传播」、「科技」),不是吗?我们竭诚欢迎志同道合的伙伴来此相互激荡,不只是脑力的激荡,也是心灵的激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