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薇老师] 何时毕业?

  • 2006-03-09
  • 网管同学教传组
阿美阿美几时办嫁妆?

我急得快发狂
今天今天你要老实讲

我是否有希望

  如把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歌词「办嫁妆」改成「能毕业」,大概不少研究生心有戚戚焉,面对催婚,经常给的回答是「等毕业再说」,一副「毕业未成,何以成家」的 态势。其实毕业与结婚是两件事,先毕业固可专心筹办婚事,但有些研究生婚后反更能心无旁骛地写论文。倘若毕不了业就不嫁娶?这…代价未免太大了吧?

  或想「毕业」不是时候到了,学位自然到手?硕士班修课、学分达到规定,通过硕士论文考试(口试)就可毕业了!就算传科所多了项资格考,但无论笔试、实作展,资格考就像毕业考,好好准备没什么大不了啊!确实如此。研究生,尤其国内的研究生如不能顺利毕业,少数是修课或资格考未通过,大都是论文无法在修业期限内完成。

   本所成立虽未久,但某些同学本学期是修业最后一学期,值此学期初提醒大家注意此事。

  在美国,硕士学位的取得未必一定要写论文,学生可选择写硕士论文或不写,当然两者的学分数不同。但在台湾,目前沿用的学位授予法第六条规定除了艺术类或应用科技类研究所的硕士生可以创作展演连同报告代替论文,其他类别的硕士生都得要写论文。

  既然非写不可,那么写篇硕士论文有那么难吗?
  
  「如 人饮水,冷暖自知」难或不难因人而异。人的才性不同,有「个别差异」,写论文亦复如此,甲觉得困难的事,乙或许觉得轻松自如。曾有人将写作以妇女生孩子比 喻,形容过程辛苦,但两者不太一样,一般情况受孕后大都可预期十月怀胎、瓜熟落地。写作,尤其文学创作是「无中生有」,需要作者的才气、天分、毅力等,不 同于分娩。

  文学创作需要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与生花妙笔,属自由发挥;但学术论文则有一定的架构与章法,论文与文学创作根本上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approach)。 目前国内研究所无论硕士班或博士班,在论文之前大都有「论文计画」口试,口试委员会对论文计画提出意见,供同学论文更具水准。论文的内容如引用他人需注明 出处;结论需根据研究结果而来,「言必有征」,非研究者的臆度或想当然尔;论文文字宜严谨,切忌俚俗、粗鄙。这些是论文的基本要求。换言之,论文固重视研 究者的创意,但很多时候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需参考、整理其他的相关研究,而整个进行的过程中有指导教授从旁指导。

  也就是说,如照着论文计画的架构与进度,按表操课、一步步进行,遇到障碍「无惮问」,亦即无论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碰到瓶颈,都能主动找教授讨论,寻找解决之道,那么完成一篇中规中矩的论文指日可待。

   读者或想,如指日可待,又怎会毕业遥遥无期?这岂非矛盾?综合多位在国内外研究所任教的师友的经验,从老师的角度,归纳两点论文完成的阻碍因素:

 一、「神龙见首不见尾」

  学生通过论文计画后就音讯渺茫,彷彿从人间蒸发。或者数月、半年才露个脸,告诉指导教授打算什么时候毕业,之后又销声匿迹,指导教授电话、email都没下文。指导教授就算想「紧迫盯人」也无从盯起,看来以后得要求学生身上装GPS定位系统,天涯海角才追踪得到。

 二、「因为…所以」理由一箩筐

  同学论文停滞,理由一箩筐。如「家人蓝绿各半,为总统大选争吵不休、心情烦躁」,「和男友(或女友)陷入低潮」,「祖母生病,要帮忙照顾」,「工作忙碌、疲累不堪」。我脑中闪过「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此时阳春三月,正值阳明山花季,想到黛玉的葬花词,恐怕又可因感伤以致无法提笔。

  要找理由俯拾皆是。

  那么这些阻碍因素要怎么解决?提些个人建议,供同学参考。

 一、与指导教授适切地密切联系

  不论怎说,论文撰写主要是学生的责任,指导教授是从旁协助,像鹰架(scaffolding)提供支持,但无法帮你写、替你写论文。学生得先开始(initiate),包括综理文献,方法确定,蒐集、分析资料,撰写初稿等。讨论后,学生「化构想为文字」写成初稿,指导教授方能修改,或增删或补充等,如此得反复几次论文方能完成,此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与教授联系。

  联系要多勤多密?要用什么方式联系?可以email寄电子档初稿吗?今天交初稿,可期待明天后指导教授修改完?前三个问题应请问指导教授并。我知有些老师不介意在电脑萤幕上看论文章节,有些老师则要求学生交纸本,且学生收到教授email定 要回复。至于指导教授修改论文初稿的时间要多久?这没标准答案,不过一般大都要求研究生要在一周或二周前将论文送交口委手上,以让老师有充分的时间阅读。 别忘了指导教授除了看学生论文,还有教学、研究或兼职的行政工作。总之,理想的师生关系不是商家与顾客,指导教授与指导学生的关系较一般师生更密,但既非7-11, 也不是Federal Express,随随时候教。

  什么才是恰如其份,2月21日纽约时报文章「To professor」文中所述或可参考,「对全国的大学校院而言,email让教授们更容易被找到。但许多教授说email让他们太容易被学生接近(accessible),泯灭了传统与学生保持一个健康距离的那道界线」。作者Jonathan Glater的看法是,「学生要求别人对其需求给予方便的同时,应能维持住教师和机构里有权要求他们的人合法性,而不是相反的方式,这是一个细致的平衡」。

二、正视问题、界定优先级

  论 文原地打转的原因都言之成理,甚或指导教授听了也感同身受,有着「同情的理解」。但嗟叹、抱怨、甚或鸵鸟似的逃避均无济于事,论文仍然一旁坐冷板凳,不会 半夜有个小精灵帮忙完成。同学应务实的检视这些「理由」是否成了阻碍,继续任其发酵扩散,自怨自怜?还是将「理由」暂置一边,以论文完成为第一优先?

  家人为蓝绿争吵,政治在台湾可说「无孔不入」,夫妻为政治立场不同离异,家人、朋友因此失和的新闻时有所闻。我们何妨让学术的归学术,保留一块纯净地。倘若 家人就是爱谈政治,建议你转移阵地到别处写论文,国北图书馆就是不错的选择,且周末也开放。至于受男女朋友影响者恐怕得思索「黯然神伤」是否也应有个停损 点?即或交往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死生相许」,然人总得走出情伤,明朝太阳依旧上升。至于工作繁忙以致无法专心写论文,不妨分析一下工作量与个人时 间的运用,当工作负荷过重无法兼顾论文时时,恐怕得权衡轻重作取舍,或暂辞工作专注论文;如工作极为理想,那就不要太在意学位吧,「有舍才有得」啊!

  七0年代后期起,心理学逐渐从行为主义转到认知观点,亦即更重视个人内在的知觉。外在相同的刺激未必带来相同的反应,因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操作制约 未必一体适用。而八0年代后许多研究探讨学习者的情意层面也说明了个人的意愿及主体性的重要。总之,同学要学习超越上述那些阻碍因素,不划地自限,「舜何 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走笔至此,想到上周3月2日行政院会通过《学位授予法》修正案,「为因应国际化趋势及国内大学部分系所与国际学术接轨所需,修读硕士学位的学生,硕士学位论文得以修读学分方式取代,免经硕士学位考试委员会考试」。相信大部分在研究所授课的老师对此都举双手赞成,期盼立法院尽速通过此修正案,早日实施。相信届时不仅硕士生有另一种不写论文的选择,指导教授的负荷亦会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