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薇老師] 何時畢業?

  • 2006-03-09
  • 網管同學教傳組
阿美阿美幾時辦嫁妝?

我急得快發狂
今天今天你要老實講

我是否有希望

  如把這首耳熟能詳的民歌歌詞「辦嫁妝」改成「能畢業」,大概不少研究生心有戚戚焉,面對催婚,經常給的回答是「等畢業再說」,一副「畢業未成,何以成家」的 態勢。其實畢業與結婚是兩件事,先畢業固可專心籌辦婚事,但有些研究生婚後反更能心無旁騖地寫論文。倘若畢不了業就不嫁娶?這…代價未免太大了吧?

  或想「畢業」不是時候到了,學位自然到手?碩士班修課、學分達到規定,通過碩士論文考試(口試)就可畢業了!就算傳科所多了項資格考,但無論筆試、實作展,資格考就像畢業考,好好準備沒什麼大不了啊!確實如此。研究生,尤其國內的研究生如不能順利畢業,少數是修課或資格考未通過,大都是論文無法在修業期限內完成。

   本所成立雖未久,但某些同學本學期是修業最後一學期,值此學期初提醒大家注意此事。

  在美國,碩士學位的取得未必一定要寫論文,學生可選擇寫碩士論文或不寫,當然兩者的學分數不同。但在台灣,目前沿用的學位授予法第六條規定除了藝術類或應用科技類研究所的碩士生可以創作展演連同報告代替論文,其他類別的碩士生都得要寫論文。

  既然非寫不可,那麼寫篇碩士論文有那麼難嗎?
  
  「如 人飲水,冷暖自知」難或不難因人而異。人的才性不同,有「個別差異」,寫論文亦復如此,甲覺得困難的事,乙或許覺得輕鬆自如。曾有人將寫作以婦女生孩子比 喻,形容過程辛苦,但兩者不太一樣,一般情況受孕後大都可預期十月懷胎、瓜熟落地。寫作,尤其文學創作是「無中生有」,需要作者的才氣、天分、毅力等,不 同於分娩。

  文學創作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生花妙筆,屬自由發揮;但學術論文則有一定的架構與章法,論文與文學創作根本上是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approach)。 目前國內研究所無論碩士班或博士班,在論文之前大都有「論文計畫」口試,口試委員會對論文計畫提出意見,供同學論文更具水準。論文的內容如引用他人需註明 出處;結論需根據研究結果而來,「言必有徵」,非研究者的臆度或想當然爾;論文文字宜嚴謹,切忌俚俗、粗鄙。這些是論文的基本要求。換言之,論文固重視研 究者的創意,但很多時候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需參考、整理其他的相關研究,而整個進行的過程中有指導教授從旁指導。

  也就是說,如照著論文計畫的架構與進度,按表操課、一步步進行,遇到障礙「無憚問」,亦即無論在任何一個環節上碰到瓶頸,都能主動找教授討論,尋找解決之道,那麼完成一篇中規中矩的論文指日可待。

   讀者或想,如指日可待,又怎會畢業遙遙無期?這豈非矛盾?綜合多位在國內外研究所任教的師友的經驗,從老師的角度,歸納兩點論文完成的阻礙因素:

 一、「神龍見首不見尾」

  學生通過論文計畫後就音訊渺茫,彷彿從人間蒸發。或者數月、半年才露個臉,告訴指導教授打算什麼時候畢業,之後又銷聲匿跡,指導教授電話、email都沒下文。指導教授就算想「緊迫盯人」也無從盯起,看來以後得要求學生身上裝GPS定位系統,天涯海角才追蹤得到。

 二、「因為…所以」理由一籮筐

  同學論文停滯,理由一籮筐。如「家人藍綠各半,為總統大選爭吵不休、心情煩躁」,「和男友(或女友)陷入低潮」,「祖母生病,要幫忙照顧」,「工作忙碌、疲累不堪」。我腦中閃過「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此時陽春三月,正值陽明山花季,想到黛玉的葬花詞,恐怕又可因感傷以致無法提筆。

  要找理由俯拾皆是。

  那麼這些阻礙因素要怎麼解決?提些個人建議,供同學參考。

 一、與指導教授適切地密切聯繫

  不論怎說,論文撰寫主要是學生的責任,指導教授是從旁協助,像鷹架(scaffolding)提供支持,但無法幫你寫、替你寫論文。學生得先開始(initiate),包括綜理文獻,方法確定,蒐集、分析資料,撰寫初稿等。討論後,學生「化構想為文字」寫成初稿,指導教授方能修改,或增刪或補充等,如此得反覆幾次論文方能完成,此過程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與教授聯繫。

  聯繫要多勤多密?要用什麼方式聯繫?可以email寄電子檔初稿嗎?今天交初稿,可期待明天後指導教授修改完?前三個問題應請問指導教授並。我知有些老師不介意在電腦螢幕上看論文章節,有些老師則要求學生交紙本,且學生收到教授email定 要回覆。至於指導教授修改論文初稿的時間要多久?這沒標準答案,不過一般大都要求研究生要在一週或二週前將論文送交口委手上,以讓老師有充分的時間閱讀。 別忘了指導教授除了看學生論文,還有教學、研究或兼職的行政工作。總之,理想的師生關係不是商家與顧客,指導教授與指導學生的關係較一般師生更密,但既非7-11, 也不是Federal Express,隨隨時候教。

  什麼才是恰如其份,2月21日紐約時報文章「To professor」文中所述或可參考,「對全國的大學校院而言,email讓教授們更容易被找到。但許多教授說email讓他們太容易被學生接近(accessible),泯滅了傳統與學生保持一個健康距離的那道界線」。作者Jonathan Glater的看法是,「學生要求別人對其需求給予方便的同時,應能維持住教師和機構裡有權要求他們的人合法性,而不是相反的方式,這是一個細緻的平衡」。

二、正視問題、界定優先順序

  論 文原地打轉的原因都言之成理,甚或指導教授聽了也感同身受,有著「同情的理解」。但嗟嘆、抱怨、甚或鴕鳥似的逃避均無濟於事,論文仍然一旁坐冷板凳,不會 半夜有個小精靈幫忙完成。同學應務實的檢視這些「理由」是否成了阻礙,繼續任其發酵擴散,自怨自憐?還是將「理由」暫置一邊,以論文完成為第一優先?

  家人為藍綠爭吵,政治在台灣可說「無孔不入」,夫妻為政治立場不同離異,家人、朋友因此失和的新聞時有所聞。我們何妨讓學術的歸學術,保留一塊純淨地。倘若 家人就是愛談政治,建議你轉移陣地到別處寫論文,國北圖書館就是不錯的選擇,且週末也開放。至於受男女朋友影響者恐怕得思索「黯然神傷」是否也應有個停損 點?即或交往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死生相許」,然人總得走出情傷,明朝太陽依舊上升。至於工作繁忙以致無法專心寫論文,不妨分析一下工作量與個人時 間的運用,當工作負荷過重無法兼顧論文時時,恐怕得權衡輕重作取捨,或暫辭工作專注論文;如工作極為理想,那就不要太在意學位吧,「有捨才有得」啊!

  七0年代後期起,心理學逐漸從行為主義轉到認知觀點,亦即更重視個人內在的知覺。外在相同的刺激未必帶來相同的反應,因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操作制約 未必一體適用。而八0年代後許多研究探討學習者的情意層面也說明了個人的意願及主體性的重要。總之,同學要學習超越上述那些阻礙因素,不劃地自限,「舜何 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走筆至此,想到上週3月2日行政院會通過《學位授予法》修正案,「為因應國際化趨勢及國內大學部分系所與國際學術接軌所需,修讀碩士學位的學生,碩士學位論文得以修讀學分方式取代,免經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相信大部分在研究所授課的老師對此都舉雙手贊成,期盼立法院儘速通過此修正案,早日實施。相信屆時不僅碩士生有另一種不寫論文的選擇,指導教授的負荷亦會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