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1 張郁雯老師
Colorado 大學採學期制,下學期在五月初就結束了。數據顯示大約有20000多名學生(學期當中的學生數大約三萬多一些),仍然留在Boulder。少數的學生繼續上暑假的課程,多數的學生則是想辦法在暑假存一些錢,做為下學期的學費或生活費。即使在暑假拼命存錢,學校提供獎學金,以及有些大學生家裡全額支持,大學畢業生平均的學費貸款負擔仍有台幣30幾萬。
期末的大事是每個系的研究發表會,以心理系來說,有一場大學生的研究海報展,和一場研究生及老師的研究海報展。我參加了認知科學所的期末研究海報展。由於認知科學是個整合所,研究內容有以運用電腦科技分析學生與現有數位資料的概念知識,從中找出錯誤概念,協助學生學習;也有是研究腦神經科學,也有使用電腦科技於人類工作訓練;還有記錄學生程式設計之歷程,分析思考組型;兒童認知的基礎研究;還有課程客製化的系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兩個計畫:
課程客製化的系統,是針對中學地球科學為主,整合數位圖書資源,協助教師進行教學計畫。當教師選擇課程要教的重要概念,系統就會呈現能發展此一概念的相關課程內容以及互動數位資源。這些內容均是地球科學專家與科學教育者選擇過的。減少教師在資訊海中費時費力的搜尋,並確保給予學生統整的概念。同時,教師可將其課程計畫上網分享。研究顯示此區域120位左右的科學教師,有90幾位使用過這個系統。https://wiki.ucar.edu/display/dlsccs/HOME
另一個是復健工程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計畫,該中心主要是研究、發展能夠協助認知障礙者改善其生活的各種科技輔助系統或工具。當天海報展所呈現的是發展「Interactive Animated Agents Platform Development for Cognitive Technologies at Home, School, Work and Community」,嘗試以互動的角色,教導學習者在情境下執行技能。http://www.rerc-act.org/
四月初,美國教育研究學會召開年會,據說有13000人報名參加,是教育學術界的盛事。學校裡不少老師、研究生都前往參加,因為參與者眾,當週教育學院許多門課停課。我想人既然在美國,不參加有些可惜。原本以為在美國與會很便利,哪知去回兩程都各花掉八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雖然搭機的時間均少於3個小時。會議活動散佈在四、五間旅館,會議論文的多元與豐富性提供了很好的刺激,但也讓人眼花撩亂,難以取捨。雖然,對很多主題都感興趣,但最後還是鎖定自己主要專業研究主題--評量議題。教育政策對研究取向、主題的影響在這個會議上顯露無遺。以評量為例,因為NCLB法案,要求每年對學生做評量。各州各自投入太多的資源發展其州評量,最後好幾個州因而聯合發展共同的評量系統。兩個大的評量系統分別為:The SMARTER Balanced Assessment Consortium (SBAC)和Partnership for the Assessment of Readiness for College and Careers (PARCC )。評量系統的發展必須建立在common core standards上。有趣的是,會場有好幾位學者表明不喜歡看到National Curriculum的出現,但不可避免的,整個美國教育趨勢是朝集中化的方向移動。評量對教育的影響力也越來越明顯。
台灣鼓勵大學辦研討會,以提升學術研究,辦研討會甚至是系所評鑑之要項之一。但因為大學校數眾多,每校、每個學院甚至是系所均辦學術研討會,反而使得每個研討會受到重視的程度被稀釋。個人以為如何規劃學界共同重視認可的學術研討會相當的重要。近幾年,因為鼓勵學者參與國際研討會,使得國內的研討會參與更加削弱。也許適度減少國內研討會的次數,提升研討會之規模與參與的廣度是值得努力的方向。透過研討會的交流,能集結國內的研究能量,促成學界的合作。若將學系(所)學年的海報研討會類比成形成性評量,我倒覺得可以多多鼓勵這類型不那麼正式的校內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