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薇老師] 線上中小學

  • 2009-05-16
  • 網管同學教傳組
2009.04.23   李宗薇

  4/15 美國廣播公司(ABC)晚間新聞報導,教育預算因全球經濟衰退而緊縮,美國有些學區考慮中小學(K- 12)週一到週五的上學日,減為週一至週四,如此每週可節省一天學校巴士載送學生的汽油及司機薪資等支出;至於減少的上課日,則改為線上學習 (online learning)。受訪的學區督察擔心線上學習會使學生標準測驗(如高中生會考SAT)成績下降,英文及語言科也許影響較小,但數學成 績恐會大幅滑落。

  線上學習是使用電腦、網路為主要媒介的學習方式,是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的最新 形式。遠距學習最簡單的說法是,師生之間有距離分隔、非面對面,教學透過媒體進行,最初是函授,後廣播、電視,迄今電腦網路等。歐美等地的大學生,選課單 上常是面授課與線上課並列,故對於修習線上課並不陌生。此外企業界,以及遠距教育機構,如1969創立的英國的空中大學 (open university)、美國營利性的遠距大學University of Phoenix  等,亦是線上學習的研發與應用者。在高等學 府,線上學習不僅用於進修推廣課、正規學制的學分課,某些學門甚或有線上學位課程( online degree program),學生可獲得學、碩、 博士學位,由此可知線上學習的應用趨勢。

  由於線上學習以媒體取代教室面授,其設定的對象,多為身心發展已完成的成人,故亦被視為是落實成人教育、終身學習的重要機制。對成人學習者,線上學習機構甚或可與實體教育機構分庭抗禮。如學習對象向下延伸,線上中小學是否可如新聞報導,節省教育經費?線上學習對於中小學校體系扮演何種角色?這些可從遠距學習的運作成本,中小學教育的目標及功能與線上學習的關連,以及,中小學生的特性及身心發展狀況是否適合應用線上學習三方面討論。

  以為運用媒體、科技於教學可節省教育經費的想法由來已久,人們認為遠距教學的對象不受班級人數限制,且設計好的單元可重複使用,故成本低。然高品質的線上學 習,成本未必低,因課程需要專業人力 (如教學設計者) 參與教學設計,還需其他行政及人力支援,所費不貲。其次,課程從醞釀、開發迄完成需相當時日,少 則半年多則一年,並非一蹴可幾。這之外,設計完成的課程有「保鮮期」,並非一勞永逸,其使用年限為7 +/– 2,也就是長則9年,短則5年。考量當今知 識及資訊爆炸,線上學習的教材內容及呈現方式的適用期恐比以往更短,甚或兩三年,部分內容即需更新。

  「省錢」如非開辦線上學 習的首要考量,那麼推動線上學習其目的為何?應是透過網路跨越時空、隨時隨地的「接近性」,以及彈性、互動性強等特色,提供學習者另一種選擇。換言之,線 上學習使得一些無法上傳統面授課的學習者有機會學習,如在職人士,或其他特殊需求的學習者。

  中小學教育的目標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此與昔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相呼應。具體的說,就是培養學生基礎知識、技能,使其身心健全發展,並能尊重他人、敬業樂群,以為日後成為良好公民做準備。中小學, 尤其公立學校,提供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生一個全面學習的環境,也就是學習不以知識或技能為限,中小學生還需學習品德提升、價值觀、態度建立等。因此學校除了 正式課程,還有許多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品格、態度等情意部分。雖然在現實層面,由於升學競爭及其他因素,五育並重被扭曲,變成獨偏智育。

  至 於中小學生的特性,由於6到18歲年齡差距大,17, 18歲的高中生接近成人,然大部分的中小學生,身心猶在發展階段,可塑性極高。在兒童及青少年學習 成人角色及社會規範的社會化的歷程中,家庭、學校是均是重要場域,父母、師長、同儕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無論對於學習社會技能或道德認知發展,均 舉足輕重。

  社會技能是指口語表達,與人溝通、互動的能力。中小學校是培養社會技能的重要場所,因學生到校不僅上課,還有許多 活動、競賽,及社團組織,這些提供學生與教師、同儕互動。關於道德認知的發展,如尊重、容忍、遵守規則等,不僅是認知,尤重行為的實踐;在學習上,除了釐 清相關概念,還需要角色典範、教師的考核與導正,同儕的討論與支持等,以避免落入「說教」的窠臼,這些僅憑書本、教材不夠,也無法在虛擬的線上環境達成。 線上學習雖有互動,然那不是真實情境、真實的人際互動,對於尚未釐清真實與虛擬的兒童及青少年,有其風險。此外,社會技能非僅靠家庭,或家長或家庭教師一 對一的教學就足夠,因如此缺乏與同儕的互動,互動對象的廣度不足。

  本文並非抹煞線上中小學的存在價值,只要應用得宜,線上中小學可 因應某些學生的特殊需求。如某學童生病無法上課,某學生與父母到外國旅遊或探親,某體育選手因比賽需密集訓練無法上課等,甚或罹患傳染病的學生等,此時線 上課程可讓學生在某個程度上不至與學習脫節。此外,線上學習對於「在家學習」(home schooling)也有裨益。「在家學習」是為因應多元社會, 某些家長選擇自行教導其子女,而不將其送至中小學的一種方式。然對於大多數家長,要勝任子女所有科目的教學有其困難,此時線上中小學可提供教材、教學或其他學習活動( 如安排實地參觀)等方面的支援。但線上中小學有存在價值,並不意味其能「取代」實體中小學,因某些學習領域,如家事、工藝、體育、競賽、社團活動,團體活動等,線上學習有其限制。

  記得前幾年,政府有關部門基於樽節地方教育經費,擬將偏遠地區中小學合 併或廢校,有些偏遠學校在此政策下不得不關門。2006年寒假,曾帶研究生到桃園縣某偏遠國小兩天,進行教育部數位落差研究專案。第一天傍晚活動結束,面 對著那群天真可愛小朋友,曾問同學:這所學生六十餘人的偏遠地區國小,每年約需一千多萬的經費,假設你是中央或縣市教育主管,面臨經費短缺的情況,你會節 於其他的支出,讓此校繼續存在?還是給每個學童家中配發一台電腦,負擔ADSL每月租金,讓學生線上學習?抑是將學生轉到他處寄宿學校就讀,負擔學生的學 雜及住宿費?還是考量其他的方案?

  教育不能僅從「成本—效益」的角度衡量,學校教育不能變成「經濟」單面體,一切向「錢」 看。偏遠地區的學校,不僅是學校,還是社區活動中心,學校凝聚了當地居民的向心力與一體感。那回親眼看見,即或假期,學生也會每天到學校晃一晃,或打球, 或觀察植物,或跟同學在角落聊天,或在校園引吭高歌,而隔帶教養的祖父母,傍晚會到學校叫小朋友回家吃飯。學校連結了那群可愛的孩子,學校對他們,遠遠超 過那些都會區活動範圍廣的同年齡學生。

  回到線上學習的原點,無論其對象是成人或兒童,它提供不同於傳統課室學習的另種選擇。但對於中小學生,學習不僅是認知,全面的學習還包括社會技能、道德認知、身心發展等,這些線上中小學無法充分且完整的提供。換言之,線上中小學僅是輔助性,而非主體性的角色。即或現今各界對於中小學常有批評,如課程設計不當、教師敷衍塞責、校園霸凌 (bully) 欺凌等,然這些待改進處並不能否定中小學在教育體系結構上的必要,在師生、同儕切磋琢磨的實體環境中,學生較有可能均衡地學習,且身心發展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