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薇老師] 四月天.許未來

  • 2005-04-28
  • 網管同學教傳組
  四月接近尾聲,校內的期中考、研究所入學考均結束;學期悄悄走過一半,而白天不知不覺中變長。

  三月週末仍有空爬山時碰到一位在別所師院任教的朋友,他慶幸自己去年八月辭了學務長,現在無官一身輕,相形之下,校 內兼行政的同事忙得人仰馬翻,日以繼夜。忽然問我你該不會兼行政嗎?看我點頭又接著說:「你們去年底有大學評鑑,二月提改大申請,這學期還有大學評鑑?」 我點頭。這位朋友語帶同情的說「你還年輕,人在公門好修行!」

  朋友的話有點像韋伯 (Max Weber)的「同情的瞭解」(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是將心比心的pep talk。年輕嗎?與這位朋友比或許,但面對傳科所其他三位三十郎當歲的老師,我頓時升級為LKK。年齡是相對的概念,常提醒自己要保持初心, Be young at heart,切不可倚老賣老。至於人在公門好修行?「修行」與「在公門」是兩個非相關的概念,在公門者如無心修行,那依然故我;如一心修為,那麼無論是否 在公門,皆能一沙一世界。至於工作對人的影響,我比較接近認知觀點,因個人的體認、詮釋而有異,不能一概而論。於我,兼所長是職責、是盡份,其餘的都談不 上。

  可去年八月接掌所長一職以來,公事上一波接一波,幾無喘息。無論改大申請或大學評鑑都意味著開不完的籌備會議,準備不盡的 報告與資料等。年初稍告一段落時,優秀的助教辭職,感覺頓時如失右臂。而沒料著二月初春節前所上被指定提出「數位內容學系」新系的申請,以便趕上月底學校 送部的「轉型與改大申請案」,這可不是輕鬆的寒假作業,幸賴同仁鼎力支持,在定稿前開了數次修正會議。而例行的教學工作又因在職碩班不減反增,影響所及, 個人的研究幾乎停擺,甚至連讀書、教學準備、批改作業、論文等都得挑燈夜戰或利用週末假日。這固然意味著我的時間管理能力得改進,不過另一方面,太多非做 不可的額外工作實非個人能掌控。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國內大學教師轉化為恍如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7-11?當然許多人會說眼前失業率不斷攀升,你們有工作可 忙已經萬幸了,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任重而道遠,應當更行更遠還生,而非竭澤而魚終至功敗垂成。如與先進或鄰近國家的大學教師相比, 我們的教學負荷顯然沈重的多,而當大學教師與「過勞死」的關係從問號變成等號,那可是深層的悲哀。

  師院行政人員的忙碌有結構性的因素,簡言之,就是畢業生在教師就業市場中面臨嚴苛的競爭,不得不轉型因應。師院畢業生就業 市場急遽萎縮原因很多,如人口外移、出生率下降、景氣不佳現職教師退休轉業少,但主因是民八十四年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公布後,一般大學均可開設教育學程, 以致傳統師範生鐵飯碗的就業優勢不再。若留意近年媒體不時有流浪教師四處奔波覓教職的報導,更印證了外在環境時移勢轉的變化。

  也許社會學的背景訓練,讓我深知社會變遷是常態,我們無法以不變應萬變,讓變遷停止、讓未來等一等。面對變遷只有面對、正 視此一改變的現實,並自我調整、改進,如以鴕鳥的心態視而不見,那是自欺欺人,無濟於事。想到達爾文的名言survival the fittest, 適者生存,變遷意味著汰舊換新,只有與時具進,才能歷久彌新,不致在時代洪流中淹沒;而能留存下來的,即或表象依然,定經過重新調適與定位的質變。變遷淘 汰了一些產業,但相對的也創造了新的需求,引發了新產業,而領導人應扮演領航者的角色,能以先一步的前瞻眼光見人之所未見,並有落實的方法策略,才不致事 倍功半徒勞無功。觀諸人類歷史上開創新局的人物,如唐太宗、鄭和,林肯、晏陽初等人無不如此。

  五年多前,傳科所還在籌備階段時,就決定所的目標與課程以廣義的教育訓練為主軸,而非以小學教師為職志;除了教授理論,更 強調實作及整合的能力。雖然那時北師對於研究生修小學學程的名額並未設限,且我們對於本所修習學程的畢業生會是好老師深具信心,但這不是所的目標,這些在 所長的話曾再三闡明。而本學年度師院已奉教育部之令,三年內師培生名額僅能佔全校學生的一半,這對許多系所均是相當大的衝擊。這方面我們很幸運,因為同學 充分體認就業市場不在中小學,碩一全班十多名學生中,修習教育學程的僅一人。

  忙碌的當兒,不時仍有令人振奮的好消息,第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去年底錢老師與趙老師以雄厚的實力,一路過關,升等為副教 授。熟知升等作業的朋友都知道,在系所、全校名額的限制下,有一人能提送外審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兩人?而結果是兩人皆順利通過,更屬難得,該放串長長的 鞭炮好好慶祝一番!兩位老師升等是實至名歸,除了有學術研究能力,更具備好老師的特質,熱誠助人。兩位在我任內聘用,除與有榮焉,也欣慰自己的眼光。資科 所劉遠楨所長對傳科的關愛絲毫未減,校內外有任何補助案都主動告知,甚或學校給新單位的補助專款也希望我們能享有,本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劉所長希望所上有更先進的設備,讓學生學得更紮實,與外界同步。另外繼續擔綱「教育網站經營」、「網站架設與管理」,並指導同學資訊實作發表。

  畢業生甚或還未畢業仍忙著寫論文的同學也陸續傳出就業喜訊。有畢業生通過激烈競爭進入資策會;有以資訊專長及得體應對在眾 多角逐者中勝出取得中央部會專職;也有通過百餘人的競爭謀得銀行教育訓練專才的職務。同學的優異表現關鍵是同學自身的努力,但多少也和所上對品質、對課業 的要求,以及每位老師的身教有些關聯,是師生與所上次文化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可努力以致之的。

  這也正回應了本篇的題目,明媚春光中,我能許大家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教育領域二十多年的歷練,我深知為學要循序漸進,不可躐等,而用心與否則在細微之處。回顧當年籌備、草創本所的種種,不由 得有感而發, We’ve come a long way. 當年校務會議所上提出資格考要點時,校內頗多雜音,認為資格考是博士班的事情,別的碩士班都沒有,何需標新立異?我發言表示職場競爭勝出的關鍵是畢業生的 實力與素質,請委員尊重多元,允許本所以資格考把關,我們並沒有要求別的所跟進。因考量學生資訊的先備知能差異頗大,碩一暑假開設暑期戰鬥營,前兩年由劉 所長親授,這兩年由劉老師規劃、學長教學;碩二暑假同學仍忙著上劉老師義務教授的ASP戰鬥營,以為碩二上資訊實作展準備。希望畢業生不僅有知識技能,還 懂應對進退,所上設計服務課程,一年級生要灑掃內外、所辦輪值,同學對於老師要執弟子之禮。或許會狐疑,這些不都是小學該教的嗎?都研究生了,連這些還要 管?

  沒錯,這些都是不足掛齒的小事,但「莫因善小而不為」,從對細節的要求可看出我們的理想與執著。希望本所畢業生除了有知識、能力,更有品德、見識,能獨當一面,因此我們重視長久被輕忽的生活教育、禮節、常規等小事。

  在多元、相對的時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當老師的無法唱獨腳戲,得師生互動、學生有所感,這樣學習甚或轉變(transforming)才有可能,傳科人的未來榮景不會憑空而來,要針對目標、看清方向、奮力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