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薇老師] 對於「出賣教育」的一些想法

  • 2008-07-03
  • 網管同學教傳組
2008.07.03  李宗薇

  上週四 (6/26)早上論文口試空檔,八月將出任傳科所所長的趙貞怡老師,提到十點半與碩一談「指導教授確認書」已修正為碩二上繳交,得知我參觀該班的「數位染色體」資訊實作展,邀我跟同學談談。故十一點半口試結束後,到F204談了二十分鐘。

  本文是當天談話的延伸。寫在練功房,除了談話有些意猶未盡,也想藉此釐清一些習 焉不察,甚或似是而非的論點。「闔各言爾志」?「志」是個人志向,只要不違法,無所謂對錯,可仍有層次、境界之別。如果進一步探究,「爾」為什麼會有這些 「志」?「志」形成的背後顯示了我們的觀點 (perspective),以及我們的世界觀 (worldview)。

  我於 6/21(週六)晚六時多抵達展場,會場佈置的美輪美奐,女同學一式粉紅色上衣,男生粉紅色襯衫,原本就青春美麗的同學更讓人驚豔,看得出同學為展覽投入的心力、物力。我先逛一圈,之後聽了三組同學詳細解說,然後七點「出賣教育」演講開始。我先站著,後來同學搬來椅子,「既來之則安之」,展覽沒看完那就聽演講吧,至8:20pm離開。以下是對演講內容的一些想法。


1. 「阿信的時代過去了,我們要揮別阿信,不能孤芳自賞」

  阿信是部膾炙人口的日劇, 1983年NHK甫一播出就引起轟動;國內1994年中視播出,也造成風潮;今年三月中視重播,以經典勵志劇為號召,報導說除了收視成績傲人,還吸引了一批年輕的觀眾。

  阿信是真人真事改編,當然,改編作品搬上螢幕為了效果,難免會增添枝葉。但以我十多年前獲亞太獎學金參訪NKH,並與製作人晤談的經驗,NHK對內容真實 性查考嚴謹,即或戲劇節目也多有所本,不致背離事實,故「阿信」內容應有相當的可信度。阿信生於二十世紀初,經歷了二次大戰,從艱困中茁壯不屈不撓,終創 建八百伴連鎖超市。我們無法如電影「回到往來」般倒退到阿信的時代,故演講者說的「揮別阿信,不能孤芳自賞」應是指揮別阿信孤芳自賞的態度。

  先得承認,以下的討論來自十多年前看阿信的印象,而不是根據腳本的內容分析。

  「孤芳自賞」是自命清高,有自憐、自我欣賞之意。講白一點,阿信家貧,六歲就得當童工,帶小孩、挑水、作各種雜事,她得自食其力,沒有孤芳自賞的條件。她 到酒田加賀屋幫傭,到東京學美髮,甚或婚後開飲食店、賣魚等,都得跟人打交道,其中固然有人賞識、器重,但也受到排擠,她的態度是不卑不亢、敬業樂群。這 跟現今成年猶在家中當「宅男、宅女」,不事生產、不理世事者相去甚遠。

  什麼是阿信精神?應是腳踏實地、奮鬥不懈、不被命運限制,遇打擊不氣餒,積極樂觀不逃避。面對現今全球性通膨與不景氣,阿信真誠、勇敢、不浮誇的精神,值得我們傚法。


2. 「展覽內容好,但乏人問津,你會哭;內容如不好,但很多人來,你可推廣理念」

  講者稱讚同學展覽辦得好,吸引了眾多人前來,這也呼應了前面不要當孤芳自賞的阿信的主張。

  展覽是學習結果的呈現方式之一,是否辦學習結果展考量有二,一為學習屬性,辦展覽的以藝術、設計相關系所為多。其次,是辦展覽勞師動眾的程度,光鮮亮麗的展覽通常所費不貲,故常見到的多為「畢業展」。

  在數量掛帥、麥當勞化calculating的時代,多即是好、數大為美的觀念深植人心。電視節目要看收視率,產品看銷量,展覽也要看人潮。精心籌畫的展 覽自然希望參觀者眾,而非門可羅雀,但看展覽的關連因素甚多,如內容、場地、民眾的程度、行銷宣傳費用,社會氛圍,甚或門票多寡等都會影響。去年有一場日 本漫畫人物造型展,參觀人潮創下了紀錄,後有報導分析此並非顯示國內漫畫迷增加,而是展覽的某些漫畫角色穿著惹火,甚或達「限制級」程度。同樣的,以為看 展的人多就可推廣理念,恐過度樂觀,面對著湊熱鬧的看展者推廣理念,結果可能是「耳旁風」,如同將種子灑在水泥地上,理念堆廣前要先界定、對象需具備什麼 知能、有哪些門檻,這些如不釐清,費力推廣可能白忙一場。更何況理念的推廣未必要經由展覽。

  我曾看過1997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的電視專訪,他提及當時作的尖端研究全世界僅四人懂,他如有所突破,定儘快告訴四人,而連太太都沒說(他太太是史坦佛大學院長)。

  你不會期待朱棣文辦物理展覽,他的研究不屬「普羅大眾」,即或物理系學生也要有相當基礎才能懂。

  論語有子貢以宮牆比喻自己與孔子的差異,「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子貢的牆低,所以一般人 都看得到牆內風景;孔子的牆高,要不你是長人,要不就要找到門道,才能得見牆內壯闊美麗的風光。同樣,「千里馬」只有伯樂能識;陽春白雪也只有曲高者才能 欣賞;朱棣文只在乎那四個行家的意見。

  我想阿信如辦了展覽 (她的養子是陶藝家) ,可沒什麼人來看,她即或哭,哭後很快會擦乾眼淚,檢討改進 (如手受傷了沒法當美髮師,就改作其他)。從阿信之前的表現,我推估阿信不會整天以淚洗面、怨天尤人,沈溺在懷才不遇、怪罪別人的情緒;相反的她會打起精 神,不讓這個失敗經驗妨礙她前進。

  君子有內在的認知與自我價值,不慕榮利。知道人世間許多事情成敗非操之在己,故要求自己盡份,但對結果不強求,「盡人事,聽天命」樂天知命。才華如無人賞識,仍然處之泰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外在毀譽不那麼在意。不會像小人汲汲營營、急功近利。


3. 校長要在學校始業式扮演布偶、卡通人物或麥當勞叔叔

  確實,現今媒體時代,新奇、有變化的比常態更能吸引人眼光,並搶得媒體版面,是以如政治人物變身扮超人;汽車展、資訊展競相以辣妹、美模為號召。此種求新 鮮求變化也進入校園,如大學博覽會使出各種手段吸引人潮,國小前幾年也有十二位校長表演「天鵝湖」獎勵學生達成閱讀目標。既然已經這麼多事例了,校長扮布 偶、卡通人物或麥當勞叔叔不過是順應時代潮流。

  如學校「行有餘力」,不勞師動眾,校長扮卡通人物無可厚非。但這些僅是引發學生動機的手段,是短暫而非學校常態,要知學校不是夏令營,扮卡通人物非校長職責,不是分內工作。扮布偶、變身或者只是博君一粲,但「君子務本」,如喧賓奪主,始業式讓老師、家長以為辦教育就是要搞花招,不然就落伍,那是錯把手段當目的,模糊了學習的本質;如讓學生以為學習就是要有外界的刺激與吸引,那是嚴重誤導。因為學習是學習者內在與外界的交互作用,其中有不假外求的部分,需要學生自身努力、克服,不能都仰賴外在的刺激。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成效不是立竿見影,需假以時日,所以教育工作者的「成就感」不是當下而是在他日。如何讓學生在學校的情境脈絡下學習預定目標,享受學習之樂,這些有賴教師、學子一步一腳印、孜孜矻矻;當然,良好的領導、充實的軟硬體設備、有利學習的次文化等均不可或缺。教育究竟不同於商業行銷啊!

  你不會看到英國名校Eaton公學的校長扮「豆豆先生」,也不會看到薇閣、復興、本校附小等校長於始業式玩「變裝秀」,但等著進入這些學校的學子不斷。這 些學校的「金字招牌」不是靠著花俏的始業式,而是累積多年認真辦學的績效與口碑打造出的。行銷也許抓住你的注意,但長久吸引,還是要靠內涵,尤其學校教育。

  我對於國小男校長跳天鵝湖獎勵學生的作法不 以為然,此作法是譁眾取寵,作秀過了頭。如要獎勵,送孩子觀賞芭蕾舞的入場卷或圖書禮券都好。男校長對跳芭蕾舞有興趣,有志學習,我非常敬佩,但這種為表 演臨陣磨槍,倉皇上陣,是讓觀眾視覺虐待,破壞芭蕾舞美感莫此為甚。我一點不訝異一位知名的國寶級校長說,她看了校長裹肉粽似的芭蕾舞裝照片想吐。


4. 「回答考卷要迎合改考卷者的口味」

  聽來很像補習班的考前加強班或保證班的招攬詞。我猜講者的前提是「考場如戰場」,於是以兵家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因應。然恐怕只有班級小考或大學、研究所才知道命題老師,高國中小學的月考、期考都是聯合命題,更遑論基測、指考、高考、特考、托福、多益了。面對這些考試,你知道誰出題、誰批改考卷嗎?

  與其費盡心思去猜誰是命題委員,還不如踏踏實實的準備。更何況很多時候考生無從知道誰是改考卷者,要迎合也無從迎合起。

  從評量的角度,專業評鑑要設定效標,如每一題的答案應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幾分都應先設定,以避免「印象」分或以偏蓋全的誤謬。我參與過特考、高考的閱卷,都是根據此原則。


  以上是對「出賣教育」演講內容的一些感想。


  另外,你們為實作展的付出有目共睹,師長、朋友定給你們源源不絕的讚美。本著ID「任何一個教學或訓練都有改進的可能」原則,我就不錦上添花了,談談對實作展的其他觀察,供大家參考。

1. 未列上指導教授名字

  你們的海報、邀請卡、摺頁DM用色淡雅、清新,很科技。DM有展覽主旨、特色、官網、作品簡介等,然而無論平面資料及官網,都沒有本課程授課王老師的名字,邀請卡上署名的是96級全體同學。

  諸位忘了實作展是「網站設計與經營」課程的一部份,指導老師的名字不僅必要,也是必須,即或展覽由同學策劃、張羅,演講人由同學邀請。正如同碩士學位論文的調查問卷,前端的說明語一定要列上指導教授的名字,除了完整,也是負責。

2. 「出賣教育」標題聳動

  「出賣」一詞負面意味濃,例如猶大「出賣」耶穌,選舉時指控對手「賣台」等。以「出賣教育」為題或者展現年輕人的創新與狂放,但也顯示了不知輕重與魯莽。再者,「要出賣」人或事,自身得有相當條件,諸位捫心自問,你們具備哪些出賣教育的條件?行銷或許強調「語不驚人死不休」,要用詞辛辣,但別忘了我們是教育機構,用語應謹慎。

3. DM演講宣傳語一廂情願

  「科技改變了教育,教育再也不能躲在象牙塔裡閉門造車!數位教材如何行銷?有效的教學模式如何推廣?讓我們一起出賣教育!」這是DM對「出賣教育」演講的宣傳語。科技改變了教育的某些面向,但教育仍有些不變的。教育是否躲在象牙塔裡密門造車?這可能見仁見智,但孔子與學生「莫春者,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還周遊列國;中小學都有校外教學,專科、大學都有實習,且行之有年,這都不是數位時代後才走出來的。至於以為透過數位教材行銷、教學模式推廣就可出賣教育,恐怕太自以為是,也太小覷教育了!

  新聞報導華航空姐賣免稅品為公司一年賺得6.5億的盈餘,那不是在網路販售,而是以小推車在飛機狹窄的走道上賣出的。最後,教學模式有效與否,要視很多因素而定;如同沒有所謂「最好的」、「最有效的」媒體,也沒有所謂「有效的」教學模式。

4. 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簡稱「傳科」或「教傳」而非「教科」

  國內「教育科技」相關研究所有數間,然只有本所的所名加了「傳播」兩字,也因此,我們習慣自稱「傳科」或「教傳」,而以「教科」代表其他教育科技研究所。也許同學覺得「教科」更貼切,然這是成立以來即如此,行之有年約定成俗的習慣,請大家尊重。


  當晚珮庭送我下樓時,想到你們為展覽的投入,將網站課的成果展提升到「畢業展」的層次了!我不禁省思,這是傳科所的目的嗎?辦展覽是不是諸位在傳科所最重要的事?我甚至有點擔心你們這學期會不會「顧此失彼」,因為展覽而影響了其他重要科目的學習,如「研究方法」?